显现与分别

显现与分别

显现与分别

                                                                       —–论阿赖耶识

        佛教诞生有2500多年了,佛陀思想从传入中国直到现在,已经深深的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作为儒释道文化中的一支深深的影响着中华民族每一代人,而佛教到底在讲什么?佛法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呢,这是个特别值得探讨的话题。

每一种文化都具备自己的特点,而且这个特点一定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文化的差异性正是这个文化的价值所在佛教的价值,也体现在了与其他文化的不共上。那么,什么是佛法中最核心的价值,什么是佛陀教法中最重要的内容。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们还在讨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时候,在印度恒河边修行的释迦牟尼成佛了,作为一个证得了无上正觉的智者,提出了对世界的看法我们看来真实存在的世界,在佛陀看来就是一场梦他醒来了,而我们此刻还在梦中,我们眼前的这一切,其实都是假的。所以佛陀又被称作醒了的人“觉者为了告诉我们这个秘密,佛陀一生都在为众生讲法,用我们能听的懂的方式来唤醒我们,让我们也从生死的大梦中醒来。在佛陀的谆谆教诲下,历代很多古圣先贤都证果得道,见性登地,成就了各自不同的境界。也为无量无边的众生解决了生死问题这就是佛教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最不共的地方,也是佛陀思想能够传承2500多年还一直长盛不衰的原因。

在印度,佛陀还有个名字,被称为“说缘起者佛陀说缘起就是为了解构我们凡夫对世界的错误认知在我们看来有个真实客观存在的世界,而佛陀告诉我们这是个错觉。只是我们众生无明所障而不自知,佛陀说一切外境只是我们的心所显现。外境根本无所有,是从来就没有。

有一首非常的有名的缘起偈: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

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佛陀讲缘起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众生的根性来宣讲不同的修行方法,所以佛陀又被称为大医王,众生有不同的“病”,佛陀用不同的“药”来对治。但也因为如此,当日后这些教法为经典同时放在我们面前,因为对教法理解的差异,有些人甚至会认为佛陀讲法前后矛盾。

依据《解深密经》所讲,佛陀将其一生讲的法归纳为三个时期的教法,为:初时教法,二时教法,三时教法。以下所引的为经文内容:

“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如来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说甚深了义言教。”—《解深密经》卷二节选。

简而言之,依据佛陀解深密经三时判教体系,在初时教法中佛陀针对声闻乘根性的众生讲了十二缘起的法,主要是破除无明所障的凡夫认为有个轮回于生死的轮回主体的错误认知,用缘起法解构凡夫的人我执,告诉凡夫轮回无我。

在二时教法中,佛陀为发大乘心的众生用遮诠的方式以隐秘相讲法。安立了缘生缘起的教理体系,用二谛的模式去解构凡夫境界一切法,这就更进一步,不光解构了轮回主体,同时解构了凡夫执着为实有的轮回的世界。达到“人法皆空”的境界。

在三时教法中,佛陀为发一切乘者用直陈的方式以显了相讲法,立足于圣者境界为凡夫说法,安立了阿赖耶识缘起的教理体系,解构凡夫的错误认知,并直陈真实,用凡夫可以领受的方式来讲述佛陀自证圣智境界。圣者境界本不可言说,佛陀慈悲为了引领无明所障的凡夫见到佛陀亲证的圣智境界,故安立了阿赖耶识缘起。解构了凡夫境界误以为实有的一切法的同时,建构了圣者证悟的自智圣境。

“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是佛陀三时教法名言体系中的纲领,学习三时教法,主要就是要学习阿赖耶识缘起也就是依他起性。佛陀三时教法最殊胜之处在于,如同群生甘露,普被一切众生,因为流弊小。阿赖耶识缘起的安立,不但解决了凡夫境界不真实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同时解决了为什么明明在佛陀看来凡夫境界根本没有,而在凡夫看来却是真实存在的问题。

阿赖耶(ā-laya)在《阿含经》中已经出现,原是用于表示执著的一般术语。根据无著《摄大乘论》,说一切有部所传《增壹阿含经》中,曾提到阿赖耶。说一切有部所传《增壹阿含经或《如来出现四德经》都未传入中国,皆已失传。但日本学者月轮贤隆考证,这段经文相当于巴利文三藏《增支部》〈四法品〉第128经,汉译《增壹阿含经》〈四谛品〉第3经,应是源自上座部共有的传承。在《俱舍论》与《清净道论》中,也曾援引类似经文,皆以阿赖耶为执著之意。在《解深密经》中,将阿赖耶(ā-laya),列为之一,解释为“住着” “摄受、藏隐”,这个含义可能源自它的梵文词根  

佛教界一般将阿赖耶识学说的最早完整论说追溯至解深密经

吾当为汝说心意识秘密之义。广慧当知,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份生起。
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
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
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
亦名为,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
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有识耳、鼻、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广慧。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若于尔时二、三、四、五诸识身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同所行转。……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阿陀那识甚深细,

我于凡愚不开演,

一切种子如瀑流,

恐彼分别执为我。

阿陀那识又阿赖耶识,又译为阿梨耶识。阿赖耶在梵文中的原意为:藏,能藏、集藏,阿赖耶识即是指能够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无漏法种的第八识

ā-laya”是收藏的意思,那收藏的是什么呢,佛陀形象的比喻为种子,所以阿赖耶识也叫藏识或者种子识。为什么用种子来比喻而不是石子?因为种子可以发芽,可以生长。之所以用种子来比喻是为了更容易理解阿赖耶识的运行机制,演示阿赖耶识如何现行。何为现行?现行分为两件事:显现与分别。通俗的讲,显现就是现出了一个本来不存在但是我们因为无明所障而误以为存在的错觉。分别是一种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什么是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认为有一个能认知的外部世界的能认识的主体,还有一个被那个能认识主体所认知的外部世界,这能认识的能和被认知的所是相互分离的这种认知模式就是分别《大乘入楞伽经》中提到了660多次“分别”这个词,为何如此反复的说到分别?就是因为很重要!

阿赖耶识种子现行是两件事,现就是显现,又叫取以为外不真实的当成了误以为的真实。行就是分别,就是妄想,就是虚妄分别本来没有而我们误以为有的当成了真实,还给这个误以为的真实起了个名字,这就让这个错误认识变得更加真实了所以凡夫对世界的认知就是不断的取以为外,虚妄分别的过程。

佛陀讲法随顺众生,为了让众生更好的理解这种运行机制,举了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翳病,老百姓俗称飞毛症。就是眼睛生病了而不自知,眼睛里显现了一个看起来像毛的影,无明所障的凡夫却不以为是眼睛里的影,误以为是眼睛外面的东西,这个就叫做似义显现(也叫似外显现。把一个似义显现的影却误以为是个真实的眼睛以外的东西(取以为外),而且还给这个误以为的真实的东西起了个名字,叫做毛。这个过程就叫做分别,佛教里称为虚妄分别。这个现行就是一个把明明是眼睛里的影,误以为是毛的错误认识的过程。要注意,这里现行,第一说的是现,没有说生,是一个展现,显现。现行出一个“Kr”,“Kr”就是分别,是个行为。分别是俩个部分:似义显现(妄想,取以为外,给误以为真实的似义显现取个名。第二,现出来的是行,是个错误认识,而不是现出了真实的世界。在印度梵文里有个词叫做“Kr”(发音:格儿),指我们人类的一切行为,由这个“Kr”的动词根引申出来的一个名词Karma就叫业力。种子现行出来的的“Kr”这个行为虽然结束了,但是这个“Kr”又在阿赖耶识中熏习下一个新的种子,这个熏习下的新的种子等待因缘成熟了就会现行出一个的“Kr”,这个“Kr”就会加强我们误以为看到了眼睛以外毛的错觉,这就会对我们误以为是眼睛外面的毛而不是认为是眼睛里的影的错误认知的再一次加强。就会更觉得眼睛外面有个真实的毛了。那么,这个“Kr”虽然又结束了,但在阿赖耶识里又熏习下了一个新的种子,当这个种子因缘成熟的时候,就会再一次的现行,也就是现行一个新的“Kr”,那这个“Kr”就会对不以为是影而误以为是毛的再一次展现与加强……这个“Kr”虽然结束了,但这种虚妄分别的行为就会又一次的在阿赖耶识里熏习下一个新的种子,等到这个种子现行的时候,那我们就会更更误以为那个眼睛生病显现的影是眼睛以外的真实的毛。就这样种子现行分别,熏习下新的种子,新的种子又现行分别,如此这般,由无始来无数次的取以为外与虚妄分别就导致了我们坚定的认为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毛是真实存在,就再也不相信这只是我们眼睛生病显现出的一个似外的影了。就是因为多生累劫阿赖耶识的种子现行和熏习,让凡夫对于佛陀看来一点都不真实的世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老王老李等等感觉到如此真实的存在了。

这里引用《大乘入楞伽经》的部分经文来详细阐述阿赖耶识缘起及阿赖耶识种子现行,熏习的运行机制。以下为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

佛言:“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谓相续生及相生,相续住及相住,相续灭及相灭。诸识有三相,谓转相、业相、真相。大慧!识广说有八,略则唯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如明镜中现诸色像,现识亦尔。大慧!现识与分别事识,此二识无异,相互为因。大慧!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分别事识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大慧!阿赖耶识虚妄分别种种习气灭,即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大慧!相续灭者,谓所依因灭及所缘灭,即相续灭。所依因者,谓无始戏论虚妄习气。所缘者,谓自心所见分别境界。大慧!譬如泥团与微尘非异非不异,金与庄严具亦如是。大慧!若泥团与微尘异者,应非彼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泥团微尘应无分别。大慧!转识、藏识若异者,藏识非彼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然彼真相不灭。大慧!识真相不灭,但业相灭,若真相灭者,藏识应灭;若藏识灭者,即不异外道断灭论。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说:‘取境界相续识灭,即无始相续识灭。’大慧!彼诸外道说相续识从作者生,不说眼识依色光明和合而生,唯说作者为生因故。作者是何?彼计胜性丈夫自在时及微尘,为能作者。复次大慧!有七种自性,所谓:集自性,性自性,相自性,大种自性,因自性,缘自性,成自性。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所行,智所行,二见所行,超二见所行,超子地所行,如来所行,如来自证圣智所行。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法自性第一义心;以此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最上法,以圣慧眼,入自共相种种安立,其所安立不与外道恶见共。大慧!云何为外道恶见?谓不知境界自分别现,于自性第一义,见有见无而起言说。大慧!我今当说,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

……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有四种因缘眼识转。何等为四?所谓:不觉自心现而执取故,无始时来取著于色虚妄习气故,识本性如是故,乐见种种诸色相故。大慧!以此四缘,阿赖耶识如瀑流水,生转识浪。如眼识,余亦如是。于一切诸根微尘毛孔眼等,转识或顿生,譬如明镜现众色像;或渐生,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心海亦尔,境界风吹起诸识浪,相续不绝。大慧!因所作相非一非异,业与生相相系深缚,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识身转。大慧!与五识俱,或因了别差别境相有意识生,然彼诸识不作是念:‘我等同时,展转为因。’而于自心所现境界,分别执着俱时而起,无差别相各了自境。大慧!诸修行者入于三昧,以习力微起而不觉知,但作是念:‘我灭诸识入于三昧。’实不灭识而入三昧,以彼不灭习气种故,但不取诸境,名为识灭。

  “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唯除诸佛及住地菩萨,其余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唯有修行如实行者,以智慧力了诸地相善达句义,无边佛所广集善根,不妄分别自心所见,能知之耳。大慧!诸修行人宴处山林上中下修,能见自心分别流注,得诸三昧自在力通,诸佛灌顶菩萨围绕,知心.意.意识所行境界,超爱业无明生死大海,是故汝等应当亲近诸佛菩萨,如实修行大善知识。”

学习佛陀三时教法阿赖耶识缘起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如果不能如实理解佛陀要给我们讲述的究竟了义的教法,容易出现谬误,甚至引起无谓的争论。

1. 阿赖耶识不是轮回的主体佛说阿赖耶识是要解构轮回。
2. 佛陀三时教法唯识是唯阿赖耶识(了别识)不是唯第六意识。
3. 佛陀讲阿赖耶识缘起,为了解构凡夫境界的错误认知。
4. 阿赖耶识没有生出凡夫境界误以为存在的世界,阿赖耶识不是给凡夫境界认为有的世界找到了因,而是给本来没有世界而我们凡夫误以为有世界的错觉找到了因。

对于先贤大德们关于阿赖耶识的阐述和理解,很多不同的意见,收集了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见解和论述,我们学习和研究。以下为资料:

赖耶识心乃是万法显现之根本故,乃是三乘佛法之根本故,乃是含藏着能令人成就佛果自性之唯一心体故,出世间无漏法亦皆含藏在阿赖耶识心中故,成佛之功德亦含藏在阿赖耶识心中故。

佛法本同为释迦牟尼佛所说,三转法轮以阿赖耶识为根本前后一脉相承。后人不解诸佛和诸大菩萨真义,而生错解、分成各宗,如瞎子摸象,各宗派互相抵触。常见以下宗派对阿赖耶识的说法,如︰

1、 地论宗,以世亲菩萨之《十地经论》为主要根据。主张阿赖耶识为真常净识,视同于佛性如来藏。

地论宗又分成两派,称为南、北二道,两派对于阿赖耶识的主张不同, 而形成历史上的当常现常之争。南道主张有八识,阿梨耶识是净识;北道主张有真妄和合的九识说,第八识为妄识,第九识为真识、净识。 北道地论师以众生的根本意识即阿梨耶识为诸法的依持,说一切法从阿梨耶识生起(这和摄论师说法相近)。阿梨耶识虽和如来藏无别,但并不具足一切功德,他们认为《楞伽经》说具足者,是对断见人方便说的。一切功德必待新熏而后生,亦即说众生的佛性必须成佛后始得,当果而现,后天所有。这就是当常之说。

南道地论师反对此说,以为阿梨耶识法性,即是真如佛性,以之为诸法的依持,生一切法。此法性真如即如来藏(佛性依楞伽等经说)本来具足一切功德,就是说众生的佛性与生俱生,先天而有,这就是现常之说。当常与现常之争,即佛性始起和本有之辩。

二、摄论宗,以无著菩萨之《摄大乘论》为主要根据,乃由真谛法师所译。主张如来藏缘起,阿赖耶识则为无常有漏法,乃一切烦恼之根本,并于前八识外加上阿摩罗识成为第九识,而以前八识为虚妄,九识为真实。 自真谛摄论学派兴起后,摄论学派所主张的阿摩罗识是净识,便与地论宗的北道结合起来,合称地摄宗。

三、法相唯识宗,以玄奘大师《成唯识论》为主要根据,主张依阿赖耶识而有缘起,并立五种种性,说人、法二空。 (后文详述)

四、应成派中观派主张没有阿赖耶识存在,阿赖耶识等同于生灭性的意识心,如古天竺安慧说:「云何识蕴?谓于所缘,了别为性;亦名心,能采集故;亦名意,意所摄故;若最胜心,即阿赖耶识 …….如是六转识及染污意、阿赖耶识,此八名识蕴。

近代才出现的密宗格鲁派继承此一思想,如宗喀巴则于其著作中,直接否定有阿赖耶识:”非自宗许离六识外、别有异体阿赖耶识然义说意识(第六识意识心)为一切染净法之根本。堕于断常二见中。

五、在这些宗派出现之前、更早期的大乘佛教时代,先后有马鸣造《大乘起信论》以论释阿赖耶识之义,弥勒、无著、世亲等亦分别造论,以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成立唯识学。其中,无著依《阿毗达磨大乘经、解深密经》等,解说第八根本识阿赖耶识为有情总报之果体,并于所著《显扬圣教论》卷十七中,举出八种理由以论证阿赖耶识之存在。

「论曰。由八种相证阿赖耶识决定是有:谓若无阿赖耶识依止执受应不可得;最初生起定不可得;明了生起应不可得;诸法种子应不可得;四种业用应不可得;种种身受应不可得;二无心定应不可得;命终时识应不可得。」无著菩萨《显扬圣教论》

每一个有情都很执着阿赖耶识,都爱死了阿赖耶识,所以从其它角度又有爱阿赖耶欣阿赖耶、乐阿赖耶喜阿赖耶之名称。

佛经中如何说阿赖耶识:

空性、不空性、如来藏、阿梨耶识,其实都是同一个法体,都是指阿赖耶识心体;只是因为如来藏法义极广极深,为了方便向众生宣说,所以从不同的面向,为众生方便而作说明,有许多的名称;但不能说这么多的名称是:一一名各有心体,否则就会严重的误会佛法正理,就越修越远离正法了。

经典中明白地说: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如:

(佛言🙂「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

又说:

(佛言🙂「是故大慧!诸菩萨摩诃萨欲证胜法如来藏阿梨耶识者,应当修行令清净故。大慧!若如来藏阿梨耶识名为无者,离阿梨耶识无生无灭;一切凡夫及诸圣人,依彼阿梨耶识无生无灭。一切凡夫及诸圣人,依彼阿梨耶识,故有生有灭;以依阿梨耶识故,诸修行者入自内身圣行所证,现法乐行而不休息。大慧!此如来心阿梨耶识如来藏诸境界,一切声闻辟支佛诸外道等不能分别,何以故?以如来藏是清净相,客尘烦恼垢染不净。」《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

经文中明说:这个阿赖耶识不但叫作如来藏,而且也是未来佛地的如来心;所以 佛说如来心、阿梨耶识、如来藏,将这三个名称合在一句中同时宣说,这意思就已经表明了:如来心也就是如来藏,也就是阿赖耶识心体。

《入楞伽经》〈刹那品第十四〉又说:

「大慧!言刹尼迦者,名之为空;阿梨耶识名如来藏,无共意转识熏习,故名为空;具足无漏熏习法故,名为不空。」

佛直接说阿梨耶识名如来藏,若硬要把如来藏与阿赖耶识这两个名称分割后建立为两个法,如同把某某人这个名字、跟其色身、跟其觉知心,分割成三个独立的法:色身是色身,我的觉知心是觉知心,再把某某名字再建立成另外一个,这样说起来是三个法。

《入楞伽经》又说:

「大慧!如来藏识阿梨耶识境界,我今与汝及诸菩萨甚深智者,能了分别此二种法;诸余声闻、辟支佛及外道等执着名字者,不能了知如此二法。」

在《大乘密严经》里面,金刚藏菩萨在佛前说道: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这已明说:如来的清净藏──如来的无垢识──他就是世间人的阿赖耶识所转变来的,两个名称所说的心,其实是同一个心体。世尊并以黄金和戒指的关系来譬喻,既不能说二者完全相同,也不能说二者不同,戒指还是从黄金打磨而成的。同样的,世间人的阿赖耶识,经由证悟、修行消除性障,经由消除无始无明之后,他可以转变成佛地的真如所依的无垢识。」断了一念无明,就是断了见惑、思惑以后,他就成为异熟识,异熟识再断了无始无明的随眠,断了一念无明的全部习气种子随眠,到达完美无垢时,这个阿赖耶识心体就成为佛地的无垢识心体,所以说:”展转无差别

展转即是指:不能够说众生的阿赖耶识跟佛地的清净藏是完全一样的,因为所含藏的种子有异,里面终究还是有一些差异,所以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转变,这就是过程;这个悟后修行的过程,从证悟之后到成佛这一段时间的修行过程,所以叫作展转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又说:

「钝根小智闻一乘,怖畏发心经多劫,不知身有如来藏,唯欣寂灭厌尘劳。众生本有菩提种,悉在赖耶藏识中;若遇善友发大心,三种炼磨修妙行;永断烦恼所知障,证得如来常住身。」

这一句众生本有菩提种,悉在赖耶藏识中,就已经明讲:阿赖耶识就是藏识──就是如来藏;因为一切本有的菩提种子,全都含藏在阿赖耶藏识中啊!如果阿赖耶识不是常住不坏的心,怎么可能含藏众生本有的菩提种子呢?由此一句,即知阿赖耶识为常住法。菩提妙果不难成,难在值遇真善知识。

阿赖耶识就是真如。此段为台湾一个居士的观点。

真如即是如来藏,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是故真如即是阿赖耶识也!有经为证,

《入楞伽经》〈刹那品第十四〉云:

(佛言🙂「大慧!愚痴凡夫不觉不知,执着诸法,刹那不住,堕在邪见而作是言:『无漏之法亦刹那不住。』破彼真如如来藏故。」

这一段经文更清楚地说真如就是如来藏“;如前所说,如来藏既然就是阿赖耶识,这段经文又说真如就是如来藏,所以真如当然就是阿赖耶识了。所以《入楞伽经》〈刹那品第十四〉的这一段经文中明说:真如就是如来藏!

真如和阿赖耶识所指称的心体是同一个第八识如来藏,但是在更深细的佛法内涵来看,侧重点不同。真如只是一个名称,有时以真如这个名称来代表如来藏,或者代表阿赖耶、异熟、无垢识。所以真如一名其实是在表显如来藏真实存在、如如不动的体性,是如来藏阿赖耶识的心所显示的自性。因为阿赖耶识有这种真实而且如如的体性,所以有时就以真如的名义来指称阿赖耶识。

真如法性并不是单独的,他只是第八识显示出来的第八识自性而已,真如是属于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示的性相,而不是种子所显示的性相;就好像黄金的金色性,只是黄金所显示出来的黄金庄严自性,是依附在黄金的金体上而显示出来的。到了解脱道的无学位时,真如则是异熟识所显示的体性;到了佛地,真如则是无垢识所显示的体性。但是阿赖耶识心体就是无垢识心体,阿赖耶识心体也就是异熟识心体,是同一个心体,在不同的时段别立不同的名称而已,不是有三个心、两个心。

阿赖耶识做为佛法的根本识,有种种不可思议功德。世尊四十九年说法,皆以阿赖耶识如来藏法为核心,而开演三乘菩提,前后贯通。修行人虽未实证阿赖耶识,由善知识处处引经据典阐述佛理,亦可见佛法完整而无懈可击。因阿赖耶识心体非常微细,难修难证,众生每生歧义。若否定阿赖耶识或者错误理解阿赖耶识,则佛法堕于以意识心为不灭的外道常见、或者否定六道轮回的断见外道中,则世间仅存佛法之名,实际没有佛法。错解阿赖耶识后,必定说法自相矛盾、混乱不堪。

兹略举密宗上师否定阿赖耶识的言论如下:

密宗格鲁派之宗喀巴则于其著作中,直接否定有阿赖耶识: “非自宗许离六识外、别有异体阿赖耶识。佛说:”意法为缘生意识“(语出阿含经,意识是指生灭的第六识)阿梨耶识名如来藏,无共意转识熏习,故名为空;具足无漏熏习法故,名为不空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盘。宗喀巴自创为: 然义说意识(第六识意识心)为一切染净法之根本。认为意根是从意识细分而建立者,阿赖耶识则是再从意根细分而建立者,所以意识是一切法根本,所以意识不生不灭。此即同于古天竺安慧的邪见,亦是大陆西藏密宗《破除邪说论》之作者索达吉所主张之邪论也。

阿赖耶识心难修难证,古来高僧大德,信受佛语,亲证阿赖耶识而得种种功德受用,慈悲喜舍,勤行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波罗蜜,以真正的菩萨行谊令佛门慈悲为怀深植民心,令后世有情听闻学佛修行即心生喜悦。又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之深厚,印度佛教自波罗王朝左道密教性力派入侵而实际灭亡,佛法唯在中华大地兴盛不绝。

然而,若否定第八识阿赖耶识,拨无因果,则口说慈悲,事相上却假借佛法的名义造作种种恶行,既违圣教,亦违背中华民族传统善良风俗和人伦。

在所有西藏密宗中,只有觉囊派弘扬阿赖耶识如来藏的了义正法,主张他空见的法义内涵,实则在阐述阿赖耶识的体性和殊胜功德,与世尊、《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中说法完全一致。觉囊派曾经是西藏密宗五大派之一,然而却被达赖五世借助蒙古兵力所灭,在历史上几乎销声匿迹。

修学佛法的首要是知见正确,依止于真正的善知识,信受佛语,相信有阿赖耶识成就个人的因缘果报,依教奉行,实证阿赖耶识心体,渐渐断除阿赖耶识内的杂染种子。

经云:

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这是 佛在嘱咐一切菩萨:如果来修这个胜妙的佛道,有四种法应当要知道:第一、要亲近善友;第二、要听闻正法;第三、要如理思量;第四、要如法修证。亲近善友非常重要,随后的三法都以亲近善友为基础,才能如实而行;若是亲近恶友,一开始就被误导了,如何能听闻正法?如何能如理思量而如法修证呢?

佛入灭前,观此土未来佛法因缘,怜悯众生而堕清泪者,乃因预见末法时之邪法猖狂,普被天魔遣人受生人间,以出家身相误导众生广入密教歧途而不能知,故堕清泪。世尊早已明言:”佛入灭后,当派魔子魔民受生人间,出家受具足戒,着如来衣、住如来家、食如来食、说如来法而破如来法。是故所派魔子魔民受生人间时,必令出家受具足戒;说法时虽亦教善,然于根本法阿赖耶识如来藏上,必歪曲而说,必定于究竟法上作否定之说,令正法支离破碎,以加速佛教正法之消失。

若学佛人,信受阿赖耶识和因果业报,减少对自我的执取,发菩提心利益一切有缘众生,如是契合中华传统文化,利益甚多:小则可以令自身解脱于烦恼、孝养父母,令家庭眷属和乐;大则可以利益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构建和谐社会。若否定和错解阿赖耶识,拨无因果,口中说空,行在有中,敛财骗色,既毁坏自身道业,又令苍生惑于斯语,再无正当之行,如此一来一去,因果大焉!

星云大师谈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印度的语言,中文的意义就是「我」的意思。人有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七识都有死亡、毁坏的时候,只有第八阿赖耶识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随着我们流转五趣六道、轮回天上人间,是永恒而不会消灭的。

阿赖耶识这个「我」的生命,就像念珠的线,把一颗颗的念珠串起来;阿赖耶识把我们一期一期、一阶段一阶段的生命衔接起来。在三世流转的生命里,虽然因为人有「隔阴之迷」,因此不知道前世、来生,但生命的业力流转,那是丝毫不差的。

玄奘大师形容阿赖耶识是「去后来先做主翁」。意思是说,人到世间上来,阿赖耶识比眼耳鼻舌身意先进入母胎;人死之后,阿赖耶识是最后离开的识,它是我们生命的主体。阿赖耶识有四种比喻,恰好说明它的功能与特色:

一、阿赖耶识像一块田地:田地是生长禾苗的地方,播了什么种子,就生长什么果实。阿赖耶识带着前六识所造的业,不管善的、恶的,经过第七识传送给它,它都会一一接受。然后在八识田中随着业力成长,是善是恶、是幸是不幸,前面的诸识都不管了,只有第八识像一块田,让种子发芽,成为果报。

二、阿赖耶识像一个仓库:仓库是存放东西的地方,金银财宝可以存放在仓库里,桌椅条凳也可以存放在仓库里。阿赖耶识就像仓库一样,存放贪、执所造作的成果,在这间仓库里,都不会被人盗取,也不会烂坏。只要等到时机因缘成熟,就会显现报应,那就是吾人在人间产生苦乐人生的主因了。

三、阿赖耶识像一片大海:在唯识家看来,阿赖耶识就像大海一样,河川溪水流到大海,大海不会嫌弃、排拒;即使把肮脏的垃圾丢到大海,也不会污染大海的清洁。就等于人在世间所造作的业力,尽管生命的主体阿赖耶识要去受业报,但业报是有尽的,生命的存在是永恒的。所以人有生死,那是业报的现象;但是真实说来,生命主体的阿赖耶识,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它永远与时空同在,与自然共存。

四、阿赖耶识像一条命根:阿赖耶识就是吾人生命的主体,这个主体的命根就如木柴烧火,木柴烧了一根再烧一根,一根又一根的木柴尽管不同,但生命的火炬会一直延续。这就如同我们在五趣六道里流转,尽管张三、李四,猪、马、牛、羊,生命的形体不一样,但是生命的火都是一样地燃烧,所以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

所谓「木有本,水有源」,生命其来有自,并不要神明创造,也不要上天给予,那是自然的循环、自然的业报。所以吾人在世间,只要管好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行善做功德,就算这些不是真实的,但是会影响我们的主人翁阿赖耶识去受报,因此人生的幸与不幸,就看自己的业报了。

惟贤:佛法新闻坦荡途,人人在握有灵珠,

四边莫触真般若,中道何曾落有无

问:如何建立唯识的修学体系?

唯识教义,细分即是唯识相、唯识性、唯识观、唯识行、唯识果。其中,在唯识行之中呢,又分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五个位。你要证入唯识果,必须要修唯识行。修唯识行又离不开唯识观,其中包括五重唯识观、四加行观,不然不能通达依他起,也不能通达圆成实。这个是很重要的。依他起中又分为染污依他起、清净依他起,染污的与遍计执相应,清净的与圆成实相应。如何达到清净的依他起呢?必须从皈依三宝开始,多闻熏习以后,就逐步进入清净依他起,这就不与遍计执相应,要加以分别。

问:初地菩萨所证之空性与佛所证有无区别?

当然有区别。初地菩萨就是到了见道位,见道只能说是明了空理,伏除了后天受邪师邪友、世俗人影响生起的烦恼障、所知障,但是与生俱来的由我执产生的烦恼障、法执产生的所知障,其种子和现行并没有断除。至于佛境界,就是一个真空境界,也就是一个圆成实的境界。这一个空性是二谛圆融的,有大智大悲大方便。从空性来讲是法身,从福德来讲是报身,从悲心来讲是化身,三而一,三身一体。这方面的境界,初地菩萨就没有,初地菩萨只能说是见了道,明了理,现行还未伏,种子还未断。这是有差别的。

大乘密严经》指出“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但其本体藏识却是“性常圆洁不增不减”。无著世亲遵崇如来藏法义,引入了藏识识藏)和如来藏释义。后世论师又依据《楞伽经》等,向阿赖耶识增加了别名无垢识即善净八识,如玄奘成唯识论》:

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
谓或名,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或名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或名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此等诸名通一切位。
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
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
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二乘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如契经说:“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

唯识宗认为,八识在因地凡夫位时阿赖耶性重故名为阿赖耶识,为一切诸法所依。阿赖耶识是唯识学的核心范畴,是根本识、是持身识能持种,其它各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都由衪生出。自无始以来,阿赖耶识就含藏着净染万法种子。如果对“万法从心而起”这一真理不明了,就称作“无明”。此“无明”是产生其他无明的根本,所以又称为“无始无明”(“根本无明”),并由此产生人、法二我执等烦恼的“枝末无明”。而这一切都是凡、愚未亲证阿赖耶识前的本能状态。

唯识宗认为:“阿赖耶识所含藏的有漏有为法种可经由所造的善恶业所薰习而转变善染性,以业种子为增上缘而招感异熟果,故亦称为异熟识,它是以阿赖耶识之果相命名。”部分论师称:“当阿赖耶识中之异生阿赖耶性断除后改名为异熟识,或称阿摩罗识,又称第九识”,其实本体同第八识,只是含藏的内容不同而有异名,它仍是因果业报之主体。

依据《大乘密严经》: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garbha),世间阿赖耶(ālaya),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譬如明月现众国土,世间之人见有亏盈,而月体性未尝增减。藏识亦尔,普现一切众生界中,性常圆洁不增不减。

“阿赖耶识”就是“藏识”,即“如来藏”。

世亲唯识二十论》:

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以契经说:三界唯心,心、意、识、,名之差别。

其立论依据是《华严经》:“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造。”“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现代研究者如印顺称:对于阿赖耶识的性质,唯识学中又分两派:

真心派南北朝真谛三藏据安慧学说建立的摄论宗属于此派,认为诸佛如来的无垢识,是永远断除了任何习气。当经由修行,阿赖耶识与以其为根本的诸烦恼染杂俱灭之后,修行者能够证得“心性本净”的心真如,即阿摩罗识,最终可究竟成佛。
妄心派唐朝玄奘三藏据护法学说建立的法相宗属于此派,以虚妄心为染净的所依,清净法是附属的。他们主张阿赖耶识唯妄非真,其中包涵的种子开发万法。从有漏的种子开显迷界,从无漏的种子开显悟界。净化阿赖耶识所含藏染污种子,转化成善净第八识即大圆镜智,则可最终成佛。玄奘三藏作有《八识规矩颂》,其中阿赖耶识颂为:“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争。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反对意见:

在《大智度论》中,龙树曾提出,佛说六识,意识所缘的诸法都是生灭法,如果存在我法的话,应该有第七识去识别它,但是没有第七识存在,因此无我。清辩论师等人解读龙树著作,以真如转依为假名,只立六识。玄奘引证《楞伽经》说八识作为回应。

相传龙树曾为《华严经》作注疏,但在龙树著作中,未曾提及阿赖耶识的存在,因此有人认为,阿赖耶识学说在龙树时代应尚未出现,阿赖耶识的建立,可能是为了回应龙树中观学派提出的质难。

月称《入中论》认为,不需要立阿赖耶识。

有研究者认为,如来藏学派中,有人因为断章取义佛经的义理而误认为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在讲说如来藏的经典中,如来藏乃实相第一义谛。等同于多个其他名词。如佛性、法身、自性涅槃、真如法性、实际、圆觉等皆与圣谛如来藏同义异名。 阿赖耶识、八识、含藏识等等,皆是有漏法。如来藏乃为法身在缠,而阿赖耶识乃人身五蕴之识主,一为实相圣谛,一为我执妄识,不可与如来藏第一义谛相提并论。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