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学佛入门金钥匙-净名精舍弘法六要点

佛教徒学佛入门金钥匙-净名精舍弘法六要点

第一点、严格依据《解深密经》三时纵向判教体系;

        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斯仙 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 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 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 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于今第三时 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 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 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解深密经》

        依据经文佛陀把一生所传教法分为三套体系,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对应藏传佛教显教的初转法轮,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

初时教法:主要讲十二缘起,达到的境界是轮回无我,主要是破人我执。

二时教法:主要讲缘生缘起,达到的境界是人法皆空,人我执法我执皆破,诸法无生。

三时教法:主要讲藏识缘起,达到的境界是唯识无境,以智证真,是直陈真实。

第二点、坚持佛陀横向教理体系——破增益、补损减;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说建立、诽谤相, 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此恶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菩提已, 破建立常、诽谤断见,令于正法不生毁谤。”

佛受其请,即说颂言: 身资财所住,皆唯心影像,凡愚不能了,起建立诽谤, 所起但是心,离心不可得。

                                                                                   ——《楞伽经》

经文所说建立和诽谤,就是佛教常说的增益和損减,我们可以提纲挈领地把佛陀的教理,特别是大乘佛法的教理,特别是给我们凡夫所讲的教理,我们做一个提纲挈领地概括。其实大乘 佛法非常明显,它的教理体系可以分成前后两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佛陀他老人家想尽一切办法,掰开了,揉碎了,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安立不同的名言系统,要干一件事,就是要 告诉我们这些凡夫,其实我们凡夫自以为的凡夫境界上的真实的世界, 其实一点都不真实。我用了三个词,来形容佛陀的这段教法:

第一,“破除“。这一段教理佛陀在干什么?佛陀老人家就是想尽 一切办法,破除我们凡夫对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理解;

第二个词,我选的是“颠覆”。佛陀老人家在这一段教法里边在 干什么?就在颠覆我们凡夫对凡夫境界上的真实的理解;

我用的第三个词是“解构”。这是我借用了后现代主义的一个词, “解”就是“解决”的“解”,“构”就是“构成”的“构”。佛陀老人 家在这段教法里边干什么呢?就是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 界。佛陀告诉我们,你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一丁点都不真实。 这是佛陀教理的第一部分。

佛陀教理的第二部分,就是佛陀给那些个通过佛陀教理第一部分 的学习,认同了佛陀关于我们凡夫境界上、我们过去自以为的真实的 世界都是不真实的人,佛陀给他们讲第二件事:那什么才是这个世界 真正的真实?因为对一个凡夫,当你学习佛陀教法的第一部分,渐渐 地你能够认同了佛陀关于我们凡夫境界上的存在都是不真实的这个 道理,但是注意,你此时此刻还是凡夫,只不过你这个凡夫跟其他的 凡夫有点不一样了,就是其他的凡夫执着着凡夫境界的存在为真实, 而你这个凡夫通过佛陀教理的第一部分的学习,已经能够认同了佛陀 关于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都是不真实的。但你此时此刻还是 个凡夫。既然是个凡夫,你这个时候心中一定会生起一个新的问题, 你会问佛陀老人家,“老师啊,过去我以为的真实都让你老人家解构 了,给颠覆了,给破除了。那我这心中失落落的,老人家,那您告诉 我,这世界还有真实吗?什么才是您老人家所认为的这世界的真实?

所以佛陀教法的第二部分,就是给那些个通过第一部分学习,认 同了释迦牟尼关于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都是不真实的,认同了这一点的那些凡夫,佛陀讲第二件事:什么才是佛陀所认为的真正的真 ?

如果我们提纲挈领的话,佛陀的教理就可以分为这前后两部分。 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凡夫境界的存在都是不真实的,第二部分告诉我们, 什么才是佛陀认为的真正的真实。而对我们凡夫而言,佛陀的这前后两部分教理,哪部分重要呢? 其实第一个问题、第一部分教理是重头戏。因为我们凡夫最难解决的, 就是我们不能认同我们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是不真实的。这个坎我们迈 不过去,其实如果这个坎我们真正能迈过去了,那么佛陀所认为的这 个世界的真实,对于迈过第一个坎的那些众生来讲,其实,他是水到 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所以学习佛陀教法,难就难在第一个问题。其 实对于我们凡夫而言,学习佛陀教法,我们首先应该努力着意的就是 这个第一个问题。也就是要把我们这些凡夫从对凡夫境界上这种真实 的理解,渐渐能够引导着我们发现:其实我们过去以为的真实,其实 都是不真实的。

第三点、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最根本的差异在于佛陀说法的立足点。

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最根本的差异在于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 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 夫说法。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是两套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因此,二 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绝不能混讲,混学。但是,在解构凡夫误以为的真实世界的彻底性上,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绝没有丝毫不同。

第四点、学习弘传大乘佛法依止佛陀和六位论师

二时教法中观见:龙树、提婆、佛护

三时教法瑜伽行:弥勒、无著、世亲

佛教这个宗教的文献的数量是巨大的,典籍是浩瀚的, 因此一个学习佛法、修行佛法的人,面对着浩瀚的佛教的典籍,你会 感到很困惑:从何下手?因此在佛教的历史上,对浩瀚的佛教典籍的 分类,这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把佛典分分类,哪些重要? 些次重要?先读什么?后读什么?在佛教的历史上,对佛教典籍的分 类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简洁的分类方法就是把所有的佛教典籍 分成三类,分别起名叫“经”、“律”、“论”。经,就是《金刚经》的“经”; 律,就是“法律”的“律”,“戒律”的“律”;论,就是“理论”的“论”,把所有的佛教典籍分成“经”、“律”、“论”三部分。

怎么划分的呢?首先,“经”跟“律”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 一部佛教典籍能够被称作“佛经”或者“佛律”的,佛教徒认为,它 一定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先生亲口所讲的,我们叫“佛说”。“经” 跟“律”是佛说。“经”就是佛陀所讲的道理,“律”就是佛陀为后世的弟 子们所建立的行为规范戒律。“经”跟“律”既然是佛说,佛是证 道者,佛是现证了真实的人,所以佛陀从他老人家最清净的法界当中 流淌出来的“经”跟“律”,应该是我们学习佛陀教法的要依止的根 本。我们最根本要依止的是“佛说”, 而在“经”、“律”、“论”这三部分典籍当中,“经”跟“律”是佛说,因 此读“经”、读“律”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部分叫“论”。“论”就不是佛陀他老人家亲口所说,“论”是 佛陀老人家涅槃之后,在印度,各历史时期都会出现一些,虽然不会 很多,但总会出现一些对佛陀的“经”跟“律”有着精深研究的佛教 的学者、修行者,我们称为”论师”,他们通过学习“经”和“律”, 进而他们写出的一部部的、他们对佛陀教法的理解的著作,我们就称 为“论”。“论”不是佛说,因此在这三部分典籍当中,“经”跟“律” 的地位高于“论”,这个没有问题。但是这不能意味着“论”就不重 要。其实“论”对于我们末法众生学习佛陀教法又是相当重要的! 为这些著“论”的大论师,有很多都是见道以上的菩萨,他们对佛陀 的圣教量做了非常系统化的阐释,这些系统化的阐释,很对机我们末 法众生,因此“论”是我们今天末法众生学习佛陀的“经”跟“律” 的桥梁和工具。

“经”、“律”、“论”这三部分典籍合到一起被称为“三藏”,藏, 就是“西藏”的“藏”。我们经常听说,某位法师是三藏法师,能够被 称为三藏法师的人,一定是对佛教典籍的“经”、“律”、“论”这三部 分典籍都有着精深的学习跟研究的法师。因此能做到三藏法师是相当 的不容易的。鸠摩罗什当之无愧是三藏法师,玄奘、义净是三藏法师。

在印度弘传佛陀二时教法,也就是中观见派的,并且历史上没有争议的论师有龙树,提婆,佛护。我们学习大乘佛法中观法门就要参考这三位祖师。

在印度弘传佛陀三时教法,也就是瑜伽行派的,并且历史上没有争议的论师有弥勒,无著,世亲。我们学习大乘佛法瑜伽行法门就要参考这三位祖师,瑜伽行后来传入中国,就叫做法相唯识宗,所以在汉传佛教三时教法又叫唯识。

第五、弘法力求简洁、通俗;

《金刚经》第六段的结尾部分。“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 ?”释迦牟尼老师把自己说的法比喻成一个过河的筏子,一 条小船。大家通过这样的比喻能够体会出什么吗?什么是“无我”的 智者?世间的思想家、哲学家们往往表现出来的做派,就是总是在那 里宣称:我的思想那是最普遍的、最深刻的、永恒的、绝对的、放之 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大家注意,这种表述就表达了表述人内在的这种 强烈的“我”的意识。可是佛陀这样一个伟大的智者,他的思想已经 影响了人类 2500 年了,而且在未来必将对人类还要产生巨大的影响。 那么,这么一个伟大的智者却自己评价自己的学说,呵呵,不过就是 引导众生过河的一条小船而已!所以,大家能理解,这就是“无我” 的智者的风范。

那对于我们凡夫而言,如果我们要过河,那当然,佛陀这条小船 我们得用,但是佛陀告诫我们,这不过是条船,一旦过了河,抓紧扔, 抓紧舍。我们用这条船,用了还得当没用,即用非用。就是要把执着 “法相”和执着“非法相”,这两种观念都要舍掉,给予中道,这就是 下一句话,“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再从另一个角度看,既然佛陀说 的法不过就是过河的筏子,那么对于我们这些学佛的人来讲,我们千 千万万不要坐在筏子上只是在那里研究筏子,而忘却了过河。如果只是研究筏子,忘却了过河,那就有违了佛陀的教诲。所以在弘法和学习当中要力求简洁,通俗。

第六点、净名精舍一切学习、讨论的佛法教理,都是观修的法门——理论与修行并重。

在佛教里,有一组词就是“境、 行、果”。境,就是“环境”的“境”。那么作为凡夫的修行,首先就 是对“境”发心,而后是如法修行。最终,证“无住涅槃”而成佛。 所以,“境、行、果”三个字就高度地、简洁地概括了大乘佛法的修行 过程。

我们把讨论的教理做一个概括。

第一,我们把佛陀的显教的教理分为三乘,也就是人天乘、小乘和大乘。也就是,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但是生不起出离心的人,佛陀为他们讲了“人天乘” 的法;而认同了“三世说”的生命观,又能生起出离心,但生不起菩提心的人,佛陀给他们说了小乘佛法的法。这个小乘法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声闻乘”; 么佛陀给那些认同了“三世说”的生命观,又能够生起出离心,还能够生起菩提心的人,佛陀给这样的众生说了大乘佛法。那有人会说, 那有没有可能没有生起出离心而能发起菩提心,这种可能性有吗?没有!没有“出离心”做基础的“菩提心”是伪菩提心。

第二,对于小乘教法和大乘教法,依《解深密经》又做了“三时判教”,也就是小乘佛法又被称为“初时教法”,而大乘佛法分为“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也就是《解深密经》把佛陀的显教的教理分成三套名言系统,我们叫做“三时判教”。那么,这“三时判教”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三转法轮”,也就是“初时教法”,也称为佛陀的第一转法轮,“二时教法”也被称为佛陀的第二转法轮,“三时教法”也 被称为佛陀的第三转法轮。那么在藏传佛教当中,仁波切们、勘布们他们讲法的时候,他们更喜欢用“三转法轮”这样的称呼。 大家要知道,《金刚经》是《般若经》的一部分,属于佛陀的“二 时教法”,也就是第二转法轮的法。学习《楞伽经》的时候,我们会全面的阐述佛陀的“三时教法”。我们还可以共同学习《阿含经》,通过《阿含经》的学习,我们可以完整地学习佛陀的“初时教法”。

第三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也就是我们把佛陀的教法,在纵向上分为了“三时教法”,就是刚才说的“三转法轮”。那么,佛陀教法的横向如何划分?也就是具体到每一时的教法的内部,佛陀是怎么安立他的教法体系的?其实这一点,特别是对于大乘佛法,也就是佛陀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非常清晰,佛陀的横向教法体系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佛陀要建立种种的方便善巧,告诉我们,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其实一点都不真实。这是教法的第一部分;它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后一部分,佛陀给那些个通过前面这部分教理的学习,已经认同了释迦牟尼关于“凡夫境界的是不真实的”这个道理,那么佛陀给这些众生讲,什么才是佛陀所证的真正的真实。这一点,也就是大乘佛法这个横向的教法体系,大家要非常的予以关注。 讲佛教课思路非常清晰最主要的,就是把佛陀教法的横向的这个教法体系讲明白了,有人学习佛陀的教法,学来学去, 思想混乱,还有教派之争,进行很多激励地学术纷争,为什么?造成的原因,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佛陀教法的横向的教法体系不清晰,很多人读了很多佛教的经典,可是他就不明白佛陀想干什么?佛陀在干什么?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安立横向的教法体系呀?

只有把这个横向的教法体系搞清晰,佛陀的教法才会清楚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5条)

  • 净心
    净心 2021年4月27日 上午7:39

    这把“金钥匙”其实也应该是于晓非上师给予人类文明之一的佛教史最伟大的弘法贡献!🙏🙏🙏

    • 净心
      净心 回复 净心 2021年4月27日 上午7:45

      也是佛教史上,传承佛陀教理、弘扬佛教文化的一座丰碑!

    • 净心
      净心 回复 净心 2021年4月27日 上午7:52

      顶礼于上师的超凡智慧,赞叹恩师为人类解脱生死所做的杰出贡献和世界瞩目的丰功伟绩!

    • 净心
      净心 回复 净心 2021年4月27日 上午7:57

      祈愿这把佛教“金钥匙”能够在弟子后辈们的相续传承中,香火鼎盛,千古流长,万古长青!🙏🙏🙏

    • 周, 小熹
      周, 小熹 回复 净心 2021年4月27日 下午10:30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