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第2期:三部《吠陀》

【师说】第2期:三部《吠陀》

 

【师说】第2期:三部《吠陀》

(印度佛教源流大纲第二讲)

印度人自己认为他们最古老的而且流传至今的经典叫《吠陀》(Veda),《吠陀本集》(Veda-samhita)主要有三部,第一部叫《梨俱吠陀》(Rg-veda),大约是在公元前两千年到公元前一千五百年期间形成的,有一千零一十七个颂子,这部书的核心就是赞美神,它是一部颂神的歌集。关于这部书的来源,学者们的意见比较统一,它是一部雅利安人(Arya)的著作。根据考古等各方面的发现和研究得出的结论,雅利安人大约是起源于俄罗斯南部高加索地区与土耳其东部之间的欧亚大草原上,是一个以养牛为生的骑在马背上的非常好战的半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崇信鬼神、喜好祀事,有支雅利安人在公元前两千年到公元前一千八百年左右进行了大规模的迁徙,他们往东南走来到了古波斯,就是现在的伊朗。据说这支雅利安人后来分裂了,有一部分继续往东走,就到了现在的阿富汗地区,逐步地进入了印度。《梨俱吠陀》就是这一时期和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的最初时期完成的,当时雅利安人没有文字,《梨俱吠陀》靠口耳相传。

注意,我们这里所谈的印度是文化学意义上的印度,是整个南亚次大陆,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尼泊尔等。我们中华民族是靠黄河和长江养育的。印度也有两条大河,一条是印度河(Indus river),另一条是恒河(Ganges river),这两条大河和长江黄河一样,都是发源于青藏高原,往东走就是中国的黄河和长江;往西走就是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这四条大河是同源的,这四条大河哺育了两个伟大的民族,养育了两个古老的文化,非常了不起!

雅利安人是在公元前一千八百年左右从印度的西北方入侵印度,之后逐步地占领整个印度。雅利安人是一个外来民族,不是印度的土著,这是有证据的,例如在中亚地区的一些考古中,发现古代中亚地区的丧葬仪式和祭品的许多细节都跟《梨俱吠陀》里边的描述完全吻合,这说明《梨俱吠陀》记载着雅利安人进驻印度之前的宗教状况。当然《梨俱吠陀》里边也有一些内容是他们进驻印度之后受到印度土著影响而补入的一些东西,但是前者是主要的。再举一个证明雅利安人是外来民族的证据,就是他们的《吠陀》语言不是印度土著语言,而是与欧洲语言有亲缘关系的语言。以吠陀语为基础,在公元前四世纪形成的梵语(Sanskrit)被语言学家很明确地与欧洲语言划为同一个语系–印欧语系,梵语是印欧语系相当原始的语言形态。举一个说明梵语与欧洲语言有亲缘关系的有趣的例子,佛教里有个菩萨,中国人叫他“观世音”,其实这个翻译是错误的;他的梵文名字是Avalokitesvara,玄奘译作“观自在”,这是正确的。名字当中的“观”就是“看”,来自梵文词根“lok”,它与英语的“look”是很一样的,只差一个“o”。

雅利安人来到印度,对南亚文化最深远的影响就是带来了一种新的语言,其重要性恐怕超出了今天所有学者的估量。但是梵语的语言体系的最终确立,非雅利安的土著语言学家在其中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换句话说,梵语虽然是基于吠陀语而建立的,但它的体系的确立已然凝聚了非雅利安学者的高超智慧。在《故事海》(Kathasaritsagara)中(第四潮第20至25颂)有这样的传说:梵语语法体系的建立者波你尼(Panini)得到湿婆(Siva,来源于土著信仰的神)的启示,并且打倒了因陀罗(Indra,《吠陀》中的主神)派的语法体系而完成了梵语语法的权威著作《八章书》(Astadhyayi)。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许是后期印度绝大多数宗教(包括大量非雅利安宗教)都接受梵语并能够以梵语传承其教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印度,至今还保存着与梵文完全不一样的,属于另外一个语言体系的古老语言–达罗毗荼语(Dravidian),其代表性的语种是泰米尔语(Tamil),这是很值得研究的。中国现在没有人研究达罗毗荼语,我有这样一个直觉,精通了达罗毗荼语,一定对印度的古老文化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师说】第2期:三部《吠陀》

《梨俱吠陀》是雅利安人带来印度的,到了印度之后,雅利安人又完成了两部《吠陀本集》,一部叫《娑摩吠陀》(Sama-veda);一部叫《夜柔吠陀》(Yajur-veda)。《娑摩吠陀》除了七十五个颂子之外完全是取自《梨俱吠陀》,只是重新编排了一下,使之便于吟唱,”娑摩”就是歌的意思。《夜柔吠陀》里边有一些新的东西,主要是祭祀,”夜柔”就是祭祀的意思,它是在祭礼时念诵的祭词,多是散文体。这部祭祀典籍的出现是非常重要的,以祭祀为主体的吠陀宗教逐步形成了,在这里祭祀的目的就是讨神欢心,从而获得神的恩宠。在三部《吠陀本集》里面出现了很多的神,他们中最重要的一位神叫因陀罗神,是一位战神、闪电之神,雅利安人就祭祀这位神,让这位神庇护他们,保佑他们去打仗,去扩充自己的疆土。因陀罗神还有一个名字叫”城市摧毁者”,雅利安人认为,就是在因陀罗神的护佑下他们占领了很多城市,打败了很多民族,悦神得利益是早期吠陀祭祀宗教的唯一目的。这三部《吠陀本集》,在佛经里佛陀提过,叫《三明》。“吠陀”这个词的词根是“ vid”,意思是知道、明白;“Veda”的本意就是“知识”,所以可以译作“明”。在《阿含经》里佛陀批评《三明》就是批评这三本书。也就是说,在公元前一千八百年左右,从印度的西北方来了一支好战的游牧民族,他们给印度带来了一个新的宗教,带来了一种新的语言,而且他们统治了印度。这个《吠陀》文化一直到今天都被几乎所有的印度人视为印度文化的正统。

【师说】第2期:三部《吠陀》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