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第6期:哈拉巴、摩亨佐达罗与《阿达婆”吠陀”》

【师说】第6期:哈拉巴、摩亨佐达罗与《阿达婆”吠陀”》

【师说】第6期:哈拉巴、摩亨佐达罗与《阿达婆"吠陀"》

(印度早期宗教源流大纲第六讲)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把印度的宗教源流归纳出两条线:婆罗门和沙门,现在一般的印度宗教史教科书都是把印度宗教划分成这样两个源流来理解。还有没有第三个源流呢?

当考察整个印度的宗教,特别是考察了克什米尔(Kashmir )地区的宗教传承和我国藏族地区的密宗佛教的传承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仅用这样两根线来统摄印度的宗教源流显然是不够的,很多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因为这样的划分也许并不符合印度早期宗教的事实,我觉得极有可能还存在着第三个源流。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印度河流域的重大的考古发现,为我的这个观点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证据。从1924年开始,一些欧洲的考古学家与印度的考古学家一起在现在的巴基斯坦境内(印度河沿岸)先后发现了两个规模宏大的古代城市遗址,把它们定名为哈拉巴(Harappa)和摩亨佐达罗(Mohanjodaro),它们之间相距三百五十英里,这个重大的考古发现让印度人欢欣鼓舞。因为这项考古发现足足把印度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一千年,它揭示出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公元前一千八百年)之前,在印度河流域曾经存在着非常绚烂的古代文明。

【师说】第6期:哈拉巴、摩亨佐达罗与《阿达婆"吠陀"》

这两个城市遗址的年代显然是在公元前两千年以前,城市街区井然有序,有完备的排水系统。它们虽然相距三百五十英里,但两个城市的总体规划竟是极其相近的,而且这两个城市出土的陶器是同一种类型的,铜制工具都是标准化打造的,出土了相同的珠、链等装饰物。显然,在那个时期、在那样一个大的范围里,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文化圈。在遗址中还发现了无数谷物的印迹,以大麦和小麦为主,发现了很多动物的骨骼,经学者研究以后断定,几乎全都是家养的绵羊、山羊和牛等,这说明这是一个以种植谷物为主并饲养家畜的安居乐业的农业城市文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考古发掘中没有发现一件武器,我们因此可以推测这不是一个强权国度,而是一个祥和安宁的社会。这和早期《吠陀》中记载的大量的战争和屠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差太大了。

【师说】第6期:哈拉巴、摩亨佐达罗与《阿达婆"吠陀"》

更重要的发现是在哈拉巴民居中挖掘出了无数的女神像,最早的女神雕像是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制成的,是女神像,这是非常重要的。几乎在世界范围内的考古发现都能有这么一个结论,大约在距今四千年以前,特别是距今五千年的时候,人类普遍生存于母系社会之中;从距今四千年开始母系文明衰落了,父权文明上升了;到了距今三千年左右,在世界上很多地区,父权得以确立。比如在中国,周王朝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标志着中国父系文化的确立,周文王改造过的《易经》被称为《周易》,是以“乾”卦为首,“乾”卦是全阳,象征天、代表男性,而失传的夏朝的《连山易》和商朝的《归藏易》分别是以”艮”卦和”坤”卦起首。不要小看了这个变化,这是父权文化确立的标志。孔夫子一生致力于复兴周公的礼,建立并得以弘扬的儒家学说是集中国父系文明之大成,它统治、教化了中华民族,是中华文明近两千五百年的正统。中国人受儒家的薰习,因而习惯说”乾坤”,不习惯说”坤乾”,但是,道家讲”阴阳”,不说”阳阴”;我们习惯说”阴阳五行”,不习惯说”阳阴五行”,从这个细节上就流露出儒道两家是分属于不同的文化传承。其实,老子传承的是五千年前女娲伏羲以及炎帝黄帝的远古母系文明。当然,这些是中国的事,是题外话。哈拉巴发现的大量的女神像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当时在印度河流域生存的这个定居的农业社会属于发达的母系文明。

【师说】第6期:哈拉巴、摩亨佐达罗与《阿达婆"吠陀"》

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在摩亨佐达罗遗址中出土了几枚粘土印章,印章上有人形莲花坐姿像,还有各种瑜伽(Yoga)姿势。显然,修行是这个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形成的以典型的东方内省修行为主要特征的印度宗教,在这里不是找到了源头了吗?在印章上还有一些文字,可惜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被破译。它一定保存有很重要的文化信息,一旦破译,将是震撼人心的。

问题是印度河流域的这个古老的文明为什么忽然消逝了?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论是大约在公元前一千九百年到公元前一千八百年期间,在印度河流域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首先是干旱。按照记载,当时还有一条重要的河流,叫萨拉斯瓦帝(Sarasvati )河,其规模不小于印度河,由于干旱而干涸了,那是非常严重的事。随后又发了大洪水,河流大规模改道。正在遭受如此严重的天灾之时,强悍好战的雅利安人到来了。

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之前,印度史前的原住民已经享有了极为辉煌的文明生活。雅利安人的入侵实际是一个崇尚父权的游牧民族对一个信仰母系文明的农业民族的镇压,它意味着野蛮战胜了一个非常古老且具有明显优势的城市文明。《梨俱吠陀》中记载了这场战争,记载了雅利安人摧毁了无数的城市。一个文化上落后、武力上强盛的民族战胜一个文化上先进但在武力上相对落后的民族,这样的事情在近三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并不少见!但是,被镇压了的文明民族,虽然它不能不屈从于统治者,可是他们的优秀文化往往不会轻易的灭绝;只是成为潜流,等待时机,蓄势待发;它甚至会反过来去同化统治者。这样的事情在印度确实发生了,比如到了公元前四世纪,出现了一部新的《吠陀本集》,叫《阿达婆”吠陀”》(Atharva-‘veda’),它虽名为《吠陀》,实则传承着另外一种文化(”其教则必甚古,且其思想有早于《梨俱吠陀》者”–汤用彤先生语),它被名为《吠陀》,显然这是在野文明同化雅利安统治者的结果。《阿达婆”吠陀”》里女神崇拜多于男神,而《梨俱吠陀》以男神为主,《阿达婆”吠陀”》里大量使用密咒,这是它的一大特点,《阿达婆”吠陀”》具有明显的母系文明特征。《阿达婆”吠陀”》体系的文献也被收入了《奥义书》,最著名的是《蛙氏奥义书》(Mandukya up.),又译为《”唵”声奥义书》。这部书非常非常的重要。这部《奥义书》是解释《阿达婆”吠陀”》的密义的,它把觉性(Caitanya)分为醒(Jagrat)、梦(Svapna)和深眠(Susupta)三种状态,贯穿这三种状态的叫Turya。turya就是four,无以名状,索性就叫Turya,Turya遍满醒、梦和深眠。要想对印度宗教和哲学追本溯源的话,就必须深入研究这部《蛙氏奥义书》。

【师说】第6期:哈拉巴、摩亨佐达罗与《阿达婆"吠陀"》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